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一:
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当这个日子来到,插艾蒿,点雄黄、包棕子、戴香包、赛龙舟等各种活动都会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令人惋惜的历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国,想起汨罗江,想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学家和诗人屈原。
除了屈原,应该还有很多自己的亲人在这一天被我们一同怀念。我在每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会无比思念我长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妈,我知道,她也一定会思念我的。
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对我的哺育和爱却远远超出了血缘的范围,在她精心呵护和爱抚下,快乐考试吧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棕子和香包,更让我无比怀念我的奶妈——那位漂亮健康宽容豁达的年轻女子。
是她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时候向我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我在她的怀中贪婪地吸允着、索取着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怀抱中一天天饱满、长大、变美。
我长大了,要进幼儿园和上学,城里和乡下的距离把我拉离了她的怀抱,但我的心却无法离开她,因为她把母爱的种子深深种在了我的心里。于是,周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乡下的小路和小桥,奶妈家的柴门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图画。
那时候每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在睡梦中就能闻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妈让小舅挽着蓝子天不亮就送来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几里路还温热的棕子,里面的各种豆儿和枣儿把糯米染得红红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撑得溜圆。
每年的这几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妈的棕子,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奶妈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谁都比不上。
装棕子的蓝子上还挂着奶妈亲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极了,是用各种丝线缠绕的小棕子的模样,小巧玲珑,香气芬芳,我挂在脖子上在学校向女同学炫耀着,高兴着,美着……
那感觉让我每次回忆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了奶妈身边。
也有那么几次赶上在奶妈家过节,于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兴的事,尽管我不会包,但还是象模象样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边上,拿着棕叶包着米和豆儿,拿着草捆扎,每到这时候,奶妈都会高兴的一边包着手里的,一边教着我,还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锅里一起煮,结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着,就是里面成了稀饭,尽管这样,她也从未责怪过我,还任我用手在盆里捞来捞去继续捣乱。
亲爱的妈妈,女儿现在仍然不会包棕子,不会缠香包,不是女儿不想学,而是女儿要把妈妈的棕子和香包永远永远留在记忆中,那是什么样的棕子和香包都无法替代的美的记忆,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过节了,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棕子,有没有香包?
女儿在这里为妈妈送上一份日子礼物,愿与您在梦中相会,亲手为您剥棕子,戴香包,亲口祝您传统节日端午节快乐!
欣闻国家已经把传统节日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一起列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还没有规定为法定假日,但重视传统日子的步子已经迈出,我想您听到这个消息也一定会高兴的,因为您爱这个日子。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二: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三:
今年的端午节适逢周一,与周六周天连在一起又是三天假期,端午节一早,天还没大亮,我的手机就响了,母亲打来电话,让我们回家过端午节。说已包好了粽子正煮着等我们回家吃,母亲每年都包很多粽子,让我们回家大快朵颐,临走再每家带上一包。为此她得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活,买上各种食材,买上糯米、香米、黑米等好几种米。然后开始制作各种馅料,有猪肉馅、红枣馅、蜜钱馅、果仁馅、豆沙馅等好几种馅料。
粽叶是提前从老家买的,是大山里采的一种香树叶,大小比人的手掌大点,圆形的,从树上采下来晒干,用时再用温水泡透,有一种浓浓的醇香,有比荷叶、苇叶包的粽子有更加香浓的味道,吃过之后满口留下一股茶香味,母亲一直用这种香叶包粽子,来到城市20多年了,这个习惯一直未改变,城里是买不到这种香叶的。
以前每年在端午节来临前,母亲都要回百公里外的老家买回一些香叶,近年来,母亲年龄大了,加上我们不放心,我们不让母亲再如此奔波。加上现在村上也通上公交车了,于是就让家乡的叔买了,让公交车给捎来,我们上车站去取。
母亲的手艺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极了,我们都爱吃。可是,眼看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体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劝过母亲不要再辛辛苦苦受这份累,现如今超市里的粽子啥样的都有,想吃去超市买些吃不就行了,可母亲说,超市里的粽子哪有自己包的好吃?
去年为表孝心,我就偷偷花二百多“银子”从超市里买回个大礼盒,煮了来吃其味一般,味如嚼蜡,根本不是正经味,大人、孩子都不愿吃,最后,还免不了母亲受累,还百花二百块钱,落得母亲好一顿埋怨。今年再也不敢擅自行动。
等我们回到家,母亲子煮已将粽熟了。正好可以尝个鲜。拿起一个醇香扑鼻而来,不用吃就勾起极大的食欲,轻轻剥去粽叶,红白相间的光滑的粽肉呈现眼前,甜软的糯米,再加上饱满的红豆,真是清香四溢;轻咬一口,满嘴芬芳,味道极好。
儿子早就等不及了,摊开来用勺子插下一块,放进嘴里,又迅速的吐出来伸着舌头,妻子说:“真有料,就不会等凉一下再吃!”母亲忙问:“烫着没?”儿子直摇头,很快几个粽子下肚,还要吃,母亲拦住了,“不能再吃了,粽子虽然好吃,但难消化吃多了会涨肚子”。
儿子恋恋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粽子,母亲接着说:“都给你准备好了”,然后提出一个袋子,里面是满满一袋粽子,儿子一看抱住母亲就亲,满嘴的米浆抹了母亲一脸,母亲假装生气,“去——嘴也不擦弄的我满脸米渣,”脸上却是一脸的笑纹。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妻子说:“明天早餐就吃粽子吧“,我说好呀!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早餐?”“粽叶清香裹糯米,红豆其中惹相思”。吃着粽子,就想起母亲日益显老的面容,这已不仅仅是一枚粽子,这里面包着的是无尽的母爱,它映照着的是母亲一颗疼爱儿女的心,让你吃着香香的粽子,便别有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头,不觉间泪已模糊了双眼。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四: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跟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弥漫着芦苇叶跟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要带。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却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节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呼朋引伴的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许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这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红的这种草,今天不怕它,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这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这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节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好了嘛。可是,在种种过程里藏着的细心,乐趣,买些可以了吗?在能亲自做的时候,不要买了吧,因为一个简单的“买”字,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五:
我的家乡在南华县雨露乡镇么河村,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对我们山区的小朋友来讲最有趣的活动莫过于摘杨梅比赛。临近端午,我又回想起前年过端午节时的欢乐情景:
那天一早,细雨朦朦,我,李兰和何伟三家人一起乘车前往雨露杨梅山摘杨梅。
一路上我虽然有点晕车,心情却是按捺不住的高兴,总是在迫切地问:“到了吗?”差不多一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杨梅山。我再也等不及了,从车里窜出来就问:在哪儿?我怎么看不见呢?在哪儿?”
我迫切地走在了摘杨梅队伍的最前头,我还时不时地回头对李兰和何伟喊话:“加油!我们来比赛,看谁摘杨梅摘得最多,谁就是第一名!”“好嘞,比就比!”李兰和何伟齐声回应着。
穿过煤渣铺成的土路,映入眼帘的是那满树的杨梅.从远处看,像一棵棵圣诞树上点缀了无数的玛瑙,有红的,有紫的,,有粉的,有浅色的,叫人垂涎欲滴。农家乐的叔叔告诉我:“杨梅起先遍身长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它不是真的变黑,是因为太红了。”
听着叔叔的讲解,比赛早开始了,我们三个孩子争先恐后抢摘漂亮的杨梅。因为连续几天的雨,加上原本就是硕果累累,杨梅树的树枝压弯了许多,许多。摘一颗会掉下好几颗来,而且把满树的雨水也抖落了下来,仿佛又下了一场大雨,淋得我们头上身上都是湿的。
三个孩子中数我个儿最矮,可我有个聪明的大脑。老爸宁当人梯,他蹲下来,妈妈帮我拎着雨鞋,我骑在了爸爸的肩膀上。这时,爸爸就像一匹马一样被我使唤得晕头转向,“往前!往左!还要!还要!好!停!”咦?爸爸怎么不说话了呢?哈哈!原来他在偷吃掉在他头上的杨梅呀!我也忍不住偷吃起来,摘一颗放在嘴里,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头里翻转接触,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会染满鲜红的汁水,好吃极了!
趁我偷吃的时候,李兰和何伟也不甘落后,也想着好办法摘杨梅。雨一直下着,不久我们个个都成落汤鸡。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孩子中数我摘的最多,这是智慧加团结的结果。
得了第一,我很愿意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于是我们开始洗起了杨梅,还没等完全洗干净,就忍不住偷吃起来,所以三下五除二,我们把杨梅吃了个精光。
下午五点,我们一行又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伴着愉悦的心情,满载而归了。
晚上,我们都集中到爷爷家一起过端午。饭菜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出一瓶像是药酒什么的,还要我们每人喝一小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我们白族雄黄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过白族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么。”
一想到端午节,雨露杨梅山的杨梅就会把我勾引得直流口水。一想到端午节,我仿佛又闻到了白族雄黄酒的香味。我盼望着端午假期快些到来。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六:
在我的家乡,我最喜欢的节日就属端午节了。我的家住在北方的一个边陲小镇上,这里没有江南的大江大河,没有南方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便没有划龙舟、赛船的盛大场面,也没有喝雄黄酒的雅致,更没有书上黄烟“一笔虎”的兴趣。但这里有的是让人一生也忘记不了的醇厚的乡情,淳朴的民风。
还有三五天才到端午节,街上就五彩缤纷了。靠近一看,香、香角子、纸葫芦、灯笼、五彩线,还有不知名的用竹子编的奇形怪状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人们比划着精心地挑选着,为过一个多彩的端午节做准备。市场上小贩们也不甘示弱,吆喝声此起彼伏,我寻着声望去,长粒的黏米亮晶晶,还有精装的、散装的粽子叶,那深邃的绿让我顿时凉爽了许多。还有包粽子的配料:大枣、蜜枣,现在大多选蜜枣了,因为经过加工、浸泡了的蜜枣格外香甜。
每年我们家都要买上几十斤黏米,要买最好地,不掺一点大米地,这样做出来地粽子才会好吃。粽叶要挑选宽厚地,深绿地。最后还要准备粽子馅儿,馅儿可分为好几种:蜜枣、五花肉、排骨,酸菜也可以,种类可真不少。每年端午节,邻居们总会凑在我家一起包。每家地馅儿换着用,每种都用不同地线绳捆着,这样种类就多了。他们也会相互传授着技巧与手艺,看看谁地手更巧。大家絮叨着谈论着家常,真是其乐融融。晚上,粽子就焖好了。从外面回来地我,远远地便闻到了香味,真是“香飘十里”呀!粽子像小山也似地堆在盆中,个大饱满,有我地拳头般大,像吸足了水地水牛挺着大肚子。粽子一般有三个角,但也有四个角地,线扎得紧紧地。我顾不得洗手,挑选一个肉馅地急忙剥开,只见一粒粒米紧紧挨在一起,晶莹透亮,如一座水晶宝塔。我地不争气地口水早已如“滔滔江水”了。咬上一口,松软可口,既不粘牙,也不生硬。米中透着清香,再一看,馅儿便露出来了,排骨油香四溢,即便吃过后,一股股肉香也久久缠绕在舌齿间,我只吃了一个便弯不下腰了,妈妈看着我,笑呵呵地说:“你这只小馋猫,可别撑坏了。”还要不停地为我擦去嘴角地米粒。那时,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地人了。
端午节当天,人们早上3点便起来了,因为要趁着朝阳还没升起,要去麦地洗脸,踏青。我们拿了一块干干的手巾便出发了。早上的空气湿漉漉的,清新极了,不久眼前就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麦地。麦子刚刚一尺多高,就在这吧。我们掏出手巾,轻轻地挥打着麦尖。待露水打湿了手巾后,再用手巾擦脸,听老人们说,这样可以洗去晦气,一年没病没灾。玩够了,回到家,我们就要相互系五彩线了。脖子上、手腕上、脚踝上我们都要系上。“我的好看!”“我的才好看呢,你看!”我们相互比着,谁的五彩线更漂亮,那欢声笑语与灿烂的朝阳一同升起,笼罩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吃完早饭,到街上逛逛去,细心的你会发现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挂上了绿油油的艾蒿与五彩缤纷的手工纸葫芦,清风微微地吹着,这些家伙就摇晃着,舞蹈着,美丽极了,同时还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艾蒿还是一种药材,孩子们身上起了红疙瘩时,把它放在水中煮一煮放入澡池中,洗一洗,小疙瘩便会神奇地消失了。人们还把它挂在大门上,听说还可以辟邪呢。
家乡的端午节虽没有惊心动魄的龙舟比赛,也没有烦琐的礼节习俗,但它淳朴而厚实,就像一首轻音乐,与谐而温馨,时刻流进我心头。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七:
潮汕过端午节可引用一首诗来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如忌拜祖先、赛龙舟、吃粽子、吃栀粽、插艾浴(喝)药汤,吃真珠花菜煮猪血汤等。
1、赛龙舟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2、插艾花浴(吃)药汤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怀山等煮成。异族家的婆婆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风湿等。
3、吃端午粽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在潮汕地区,粽子内部除了猪肉和绿豆外,还会添加咸蛋黄和甜豆沙,有些人还会加入莲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层经稀释过的糖浆,撒上一些芝麻,让整个咸香的粽子带上一丝甜意,实为特别。
4、吃“麦熟”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量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军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麦熟”。
5、吃栀粿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6、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这个时节,有一种“野菜”,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
7、吃“圣甘枳”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节是驱毒“圣日”,吃了药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着,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家长会用“圣甘枳(使君子)”炒鸡蛋给小孩吃,轻松驱蛔虫。
8、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